前言

這是一篇與朋友們訪談,或者說閒聊工作經驗的紀錄;也是我這一年來一邊準備諮商所碩班考試,一邊迷茫人生的體悟;是過去焦慮與恐慌帶來的學習⋯⋯。一直都想記錄這些轉變,但也一直無從下筆,經過這幾天與大家的談話,思緒逐漸被爬梳清晰,藉著這次機會,我想將這些學習與體驗記錄下來,同時加深我的理解,希望這篇文章不只是對我,也對有緣看到的人能有幫助。

前情提要

準備了快要一年的心理碩士班考試,在二月中考完的當下就大概知道結果了,休整一週後開始投遞履歷跟面試。重新步入社會難免的感到不安及迷茫,所以我也一邊使用著政府提供的免費資源進行一些職涯諮詢,在上週五我的職涯諮詢師終於聯絡我,稍微聊聊後,他先出了個功課給我,要我去找有工作經驗或者已經在工作的朋友聊聊,聽聽大家的人生經驗並抱團取暖。整體來說是個很棒的經驗,未來也許可以多嘗試類似的事情,但這幾天我應該都不會想要說話了,好累⋯⋯。

感謝

首先必須感謝我自己鼓起勇氣做出一些行動,一點一點的前進,我好棒;感謝父母讓我啃老;感謝政府的免費資源,免費仔我很愛;感謝每個願意忍受尷尬讓我訪談的對象,你們提供的寶貴經驗對我來說都很重要;感謝最近生命中出現的新朋朋;還有好多好多⋯⋯。

談話需要訪綱,長知識ㄌ

訪談的過程中第一次知道「訪綱」這東西,我其實沒有想過是在訪談還是什麼太正式的東西,抱著一種跟大家閒聊的心態去進行。但在進行談話時,難免會因為各種原因造成一段尷尬的沉默,訪談對象不夠熟悉時也會無法太流暢的提問⋯⋯。因此準備一些基本的題庫顯得尤為重要,也不需要擔心訪綱限縮了對話的可能性,也能以這個訪綱為基礎不設限的進行對話。

心得與一些學習

人是社會動物,與人接觸是基本需求

  • 只要是面對人,都會遇到許多不合理的事物。
  • 面對人、與人交流相處是身為人類的基本需求,人是社會性的動物。
  • 刻意的去社交,認識新朋友。
  • 建立支持性的關係,在面臨低潮時相互扶持。

一些平凡的東西也很重要,尤其對於身心健康

  • 陽光、運動、睡眠、社交、營養

活在當下,邊走邊修正

  • 身體的活動,可以是運動、做菜、打掃、瑜伽⋯⋯,透過這些活動練習自我覺察,讓注意力回到每個當下(mindfullness 的概念)。
  • 接受人有其局限性,做好當下能夠介入改變的事情就好了。
  • 不嘗試去避免、逃避,而是去經驗。

職場無法滿足的需求,可以下班後滿足

  • 工作必定無法完全滿足期望,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,所以要學習如何調適想法和情緒。
  • 當環境無法改變,就只能改變自己。
  • 去規劃工作之外的生活。
  • 實體的與人接觸、接觸自然
  • 創造一個強迫自己走出門接觸生命的環境。
  • 創造一個會被肯定的環境,並學習如何給自己自信。
  • 對未來保有「希望感」是支持自己堅持的動力。

環境的適應

  • 環境很重要,決定是否有辦法待得長久:
    • 同事相處是否融洽
    • 公司文化是否適合
    • 職場氣氛是否友善
    • 同事、主管是否願意教人、分享技術
    • 乾淨的廁所、明亮開放的辦公環境
  • 無法要求完美的環境
  • 一定會遇到許多不合理的事,調適心情很重要。
  • 不一定非得要很努力、燃燒生命,稍微躺平也沒有不行。
  • 拒絕被工作的破事影響情緒,設定停損點告訴自己這份工作只做一年,面對一些不合理會有更好的調適,這能讓自己知道痛苦有結束的一天並不是永無止境。
  • 了解到一些我不曾體驗過或不曾想過的經驗與挫敗,例如想當個普通人不要那麼聰明,但進入頂大後就沒有了這種困擾,所以不舒服不適應可能只是還沒找到適合自己的環境。
  • 面對困境、低潮時,多閱讀可以取了解世界上其他人會怎麼面對困境,從中學習以及獲得陪伴。
  • 唐鳳:「work with community, 不是 work for community.」

工作或人生的變動性

  • 當工作一塵不變、機械化,容易產生無意義感,生活上存在變化是很重要的。
  • 不一定要從工作上滿足,當工作上真的無法滿足這個需求時,可以從其他地方追求。例如結交新朋友、嘗試之前沒做過的事情、去不同的地方、探店嘗試新東西、參加講座⋯⋯。

人無法百分之百掌控自己的人生路徑

  • 規劃目標,但不需要一直盯著終點強迫自己必須照著計劃執行和前進,人生充滿不確定性,無法什麼都掌握、控制,最後到達的地方不見得得事一開始計劃的終點。
  • 如賈伯斯說的,人生在每個片刻都是獨立的一個點,只有在最後回頭的時候才會發現這些點是如何串成一條線。
  • 人生就是摸著石頭過河,無法知道後面會如何,只能採好當下的每一步。
  • 人生是在黑暗中提著燈行走,能看到的只有前方一小片被照亮的部分。
  • 人生就是且戰且走,走一步算一步。
  • 妄想用全知全能的視角去觀察與規劃一生時,就喪失了在當下體驗生活的能力,無法活在當下會帶來焦慮。

勇於面對可能傷害你的環境

  • 痛苦提供成長的材料,從中去學習領悟(未知、迷茫、焦慮、恐懼、無力⋯⋯)。
  • 如存在主義諮商所說「不願意接受死亡的事實,同時也失去了活著的能力。」
  • 當不願意去承擔受傷的風險,也失去了更美好生活的可能性。
  • 要看體驗原始的自然生態,就免不了要舟車勞頓、付出體力、在山中過夜、跋山涉水。
  • 福禍相依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⋯⋯,在說的應該都是這個。
  • No pain no gain.

不要擔心麻煩他人或是被批評

  • 不需要擔心自己求助他人是一種虧欠,只要未來有機會也為他人貢獻時,付出自己所能做到的就好了。
  • 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利益的交換,可能是社會的正向循環。
  • 不用害怕自我揭露,說出自己的故事並沒有那麼可怕,也不會被嘲笑,在他人分享時也不要批判,願意被聆聽、傾聽他人,都是很好的體驗能從中學習。
  • 當面對願意幫助你的人,包含諮商的過程中,只有願意將心胸都攤開來,對方才更有機會給予你更有用的協助。

其實自己沒有想像中的孤單

  • 大部分的人都有相似的議題跟困境,不是只有我在面對。
  • 聽了大家的分享,有一種原來人是可以這樣生活的,活著的方法有很多,面對的困境也不那麼不同,這讓我感覺沒有那麼孤單,又可以繼續活著了。

選擇時勁量滿足對自己「重要的事物」

  • 對每個人來說重要的事物都不一樣,財富、自由、家人、關係、健康⋯⋯,但堆指向了一個相似的目標,也就是「富足與快樂」。
  • 公司的願景與理念是否與我的價值觀相符合「有可能」對我是重要的。
  • 先確認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物、價值,再根據這個去做最好的決定。
  • 對我而言排序可能是這樣(卡牌測驗結果):精神與內在的富足、休息與活動身體、學習新知、物質。
  • 對世界的正面影響力
  • 努力的回饋
  • 錢很好用,會帶來許多餘裕,但是要記住錢不是目標,而是達成理想生活的手段之一,也不是唯一的手段。

減少內攝,審視社會對自己造成的影響

  • 網路上充斥著的各種成功學、成功經驗,大部分都是毒雞湯。
  • 增加覺察,減少內攝,即使他人再怎麼成功,那些觀點或想法不一定適用於我。

行為的動機可以很單純,對生命的意義不需要很偉大也無妨

  • 行為的動機不一定得要很高尚。
  • 可以只是因為想吃潛艇堡就去 subway 打工,不想吃就離職。
  • 人生的意義是讓自己開心,只為自己想並不是什麼罪無可赦之事,只要在滿足自己的同時不去傷害他人,理論上世界也會往好的方向移動。(我認為深思熟慮後的利己,最終應該都會導向公共利益)

責任歸屬

  • 釐清責任歸屬很重要,如果一昧的同意幫忙,最後可能讓他人事務變成自己的責任。
  • 但釐清責任也可能造成行政效率低下,互相踢皮球。

我發現我自己⋯⋯

  • 想要努力,但害怕努力了又被傷害。
  • 過去的工作經驗也許真的對我造成了一些創傷。
  • 追求人本的工作環境,希望能與大家一同努力為世界帶來正向的影響。
  • 雖然自認為是能獨處的人,但一段時間完全孤立於社群也會造成身心問題,還是需要與人交流。
  • 能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,將我的經驗分享出去,並幫助別人,這是很好的體驗。

結語

談話,是與人建立連結以及了解自己的過程。經過這次經驗我明白到,自己的痛苦並不是唯一,大家都面臨著相似的議題與考驗,想要獨自承擔是困難的,人難以脫離於社群獨立生存,我們相互依賴、支持,我們是社會性的生物。

求助他人並不可恥,反而是一件很勇敢的事情,有勇氣放下無謂的自尊心,體認到成熟獨立並不非任何事情都自己來、不依賴於他人、孤立於團提,而是知道自己擁有什麼、缺少什麼,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貢獻長處、短處依賴他人,這才是社會理想的運作方式——互相扶持。

因此如果想要適應社會,建立一個具支持性的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,在還無法很好地自我安適時,不妨依賴他人。支持團體不一定要存在於職場,可以發展於下班之後的生活,下班後的經驗對於職場適應的重要性需要被重視。

人生,有人比喻為過河、摸黑前進⋯⋯。重點在於,世界是變動的,人永遠無法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,只能用有限的資訊去推測最好的一步,專注於當下踏出的每一步,並根據狀況調整。最後到達的地方可能跟一開始設定的終點不同,這很正常,過程中不需要太過於強求照著計畫進行,因為幾乎不可能的,只要每一步都是經過當下的自己深思、盡力,這樣就好。

我現在 23 快 24 歲,未來還有好幾個十年,一定還會遇到許多挫折與苦難,對於這些「存在的事實」一定會焦慮害怕,但如果不願意去面對、經驗它,同時也是放棄了許多精彩的可能性。如果未來的自己翻到這篇,我希望你去相信,勇敢去經驗這些體驗,從中一定會有所收穫,痛苦只是暫時的,殺不死你的都會讓你更強大。

最後感謝我生命中的所有人,還有我自己,我們都很棒。